102學年度第1學期 《科學大師系列》專題演講
系(所):數學教育學系 日期:102/10/17(四)15:10~17:00 演講題目:Application of Generalized 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 to Ranking Evaluation 演講地點:本校行政大樓五樓T508教室 主講人: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 盧宏益 助理教授 活動簡述: 本周的演講,盧教授介紹以統計方法來進行等第評比,此處之等第不限於課業上的成績評定,也適用於問卷調查、人格量表等。此一統計方法依據試題反應理論(IRT),可以看成是建立了「能力」與「反應」的函數關係,同時運用了機率概念來衡量等第的評比。在盧教授的研究中也指出了修正後的檢定方法(MSPRT)能夠比原先的SPRT有更高的正確率,同時只需使用較少的試題數。而在IRT的模式中,盧教授使用了一個「試題特徵曲線圖」,藉由猜測度、鑑別度、難度的調整,可以看到結果的變化,使聽者對於這個理論與模式的進一步認識上,有很好的效果。從演講中可看見統計方法對於解決資料量過大的功用性,在學習數學之後,人們可以思考如何善加運用,將知識化為實際在生活、工作上應用的工具。
系(所):數學教育學系 日期:102/10/17(四)15:10~17:00 演講題目:Application of Generalized 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 to Ranking Evaluation 演講地點:本校行政大樓五樓T508教室 主講人: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 盧宏益 助理教授 活動簡述: 本周的演講,盧教授介紹以統計方法來進行等第評比,此處之等第不限於課業上的成績評定,也適用於問卷調查、人格量表等。此一統計方法依據試題反應理論(IRT),可以看成是建立了「能力」與「反應」的函數關係,同時運用了機率概念來衡量等第的評比。在盧教授的研究中也指出了修正後的檢定方法(MSPRT)能夠比原先的SPRT有更高的正確率,同時只需使用較少的試題數。而在IRT的模式中,盧教授使用了一個「試題特徵曲線圖」,藉由猜測度、鑑別度、難度的調整,可以看到結果的變化,使聽者對於這個理論與模式的進一步認識上,有很好的效果。從演講中可看見統計方法對於解決資料量過大的功用性,在學習數學之後,人們可以思考如何善加運用,將知識化為實際在生活、工作上應用的工具。
系(所):數學教育學系 日期:102/10/17(四)15:10~17:00 演講題目:Application of Generalized Sequential Probability Ratio Test to Ranking Evaluation 演講地點:本校行政大樓五樓T508教室 主講人:輔仁大學統計資訊學系 盧宏益 助理教授 活動簡述: 本周的演講,盧教授介紹以統計方法來進行等第評比,此處之等第不限於課業上的成績評定,也適用於問卷調查、人格量表等。此一統計方法依據試題反應理論(IRT),可以看成是建立了「能力」與「反應」的函數關係,同時運用了機率概念來衡量等第的評比。在盧教授的研究中也指出了修正後的檢定方法(MSPRT)能夠比原先的SPRT有更高的正確率,同時只需使用較少的試題數。而在IRT的模式中,盧教授使用了一個「試題特徵曲線圖」,藉由猜測度、鑑別度、難度的調整,可以看到結果的變化,使聽者對於這個理論與模式的進一步認識上,有很好的效果。從演講中可看見統計方法對於解決資料量過大的功用性,在學習數學之後,人們可以思考如何善加運用,將知識化為實際在生活、工作上應用的工具。
系(所):數學教育學系 日期:102/10/31(四)15:10~17:00 演講題目:認知與數位教學簡介--注意力引導 演講地點:本校行政大樓五樓T508教室 主講人: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陳明璋 教授 活動簡述: 本周的演講陳教授帶來了豐富的內容,特別是與視覺相關的一些測試,種類非常多。陳教授表示,人類的知覺系統,是在面對大自然的各樣挑戰時,經過不斷地演化而來,然而現在是資訊科技時代,科技已經與人類生活結合,如同一種「革命」。數位化教學已普遍在各級學校實施,透過有關「視覺」相關各種動畫內容的示範,可以發現當人類注意力集中時,會忽略其他的現象;但人類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受影響而分散。為了降低認知負荷,常常以「自動化」為目標,例如在「辨色試驗」中,文字與其顏色一致,就會以文字來辨別,當文字與其顏色不同時就容易出現錯判。陳教授強調,數位化教學雖是潮流趨勢,但也提供反思:教學是更豐富了,抑或是受壓縮了?好的教學,應當具有的要件是友善的工具、有效的方法、有創意的過程。
系(所):數學教育學系 日期:102/10/31(四)15:10~17:00 演講題目:認知與數位教學簡介--注意力引導 演講地點:本校行政大樓五樓T508教室 主講人: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陳明璋 教授 活動簡述: 本周的演講陳教授帶來了豐富的內容,特別是與視覺相關的一些測試,種類非常多。陳教授表示,人類的知覺系統,是在面對大自然的各樣挑戰時,經過不斷地演化而來,然而現在是資訊科技時代,科技已經與人類生活結合,如同一種「革命」。數位化教學已普遍在各級學校實施,透過有關「視覺」相關各種動畫內容的示範,可以發現當人類注意力集中時,會忽略其他的現象;但人類的注意力也很容易受影響而分散。為了降低認知負荷,常常以「自動化」為目標,例如在「辨色試驗」中,文字與其顏色一致,就會以文字來辨別,當文字與其顏色不同時就容易出現錯判。陳教授強調,數位化教學雖是潮流趨勢,但也提供反思:教學是更豐富了,抑或是受壓縮了?好的教學,應當具有的要件是友善的工具、有效的方法、有創意的過程。
系(所): 數學教育系 演講日期:2013/11/9 演講題目:『通識課程中數學的面貌---看見數學的美麗』 『引動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 『歷史人文融入數學課程的嘗試與挑戰』 演講地點:本校行政大樓五樓T506教室 聘請人員:*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徐惠莉副教授 *基隆市深美國小 張筱玉教師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英家銘助理教授 活動紀錄: 本次週末研習內容,關於數學教育的諸多面相,老師邀請了三位在數學教育中有其獨特教學方法的老師來與大家分享教學的方式與心得。 徐惠莉老師說到,學生看到數學就開始害怕,而導致他們不願意去接觸數學,所以我們要用自然的方式融入數學,讓孩童注意到數學的存在跟不困難跟有趣性,像是用數學寫詩篇,如果先問過之後讓學生想過還是學生真的不行跟無法作答,那麼就先給他正確解答讓他看並且去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然後再由教師慢慢導入原理慢慢的,一點一點拉進數學的原理之中,這樣學生就會在無形的時候進入數學。例如在幾何學習上,可以利用剪紙跟摺紙的製作方法來達成目的,而厲害的之後還可以去製作立體書。碎形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創造,並且去讓他們發現生活中其實擁有非常多的碎形,去發現生活中碎形藝術的奧妙。許多的藝術家在設計公共藝術品的時候,會用到許多碎形的方式去處理,讓學生去生活中尋找並且加分,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體會到說,其實數學無處不在,只是你平常都沒有注意到說他其實就是數學,像是下面的照片就是學生的作品運用了碎形的原理做出了有趣的作品。 張筱玉老師跟大家分享---在帶領低成就學童時,會遇到的諸多問題,以及成效如何。例如:如何引動學童學習數學的興趣:筱玉老師提到,她會讓學童回到前一階段的學習經驗,並且不急著讓學童進入新的課程。學童在前一階段的課程很熟悉,並有自信之後,再進入到新課程,如此學童較願意學習。但缺點是,一定會感不上進度。 英家銘老師介紹了他在通識教育中嘗試將歷史人文與數學結合,所遇到的困難以及調整解決的過程,並舉例說明課程的內容設計,讓聽者可以從另一種風貌來看待數學。英老師指出,台灣學生對數學的主要困境是「工具化思維」與「缺乏興趣」,學生會有的迷思是數學只是考試所需的解題工具,而學習興趣的缺乏則造成多數人對數學有不必要的恐懼與排斥。對教師們而言,使學生接受「數學有趣」要比「數學有用」來得容易,所以他開課的理念在於帶領同學欣賞古人為解決真實世界問題所做的努力,讓同學看到數學知識與人文的連結後,對數學或可產生信念上的轉變。英教授在演講中介紹了西方文化中的數學(古希臘文明),以及東亞文明中的數學(九章算術),提出授課教材中的範例如劉徽的體積理論、割圓術、曆法與數學等等,並與聽眾互動,充分達到了研習活動的目的,同時也提供了學生創作作品的樣貌。由此可見,通識教育中的數學課程,應當注重的是思維方式的學習(邏輯、批判、抽象等等)、信念的轉變、情意的提升,而英老師的課程在這些層面算是相當地成功。最後,英老師介紹了幾本具有人文色彩的數學書籍作為數學教育從業者的參考,讓大家了解「數學史」也可以充滿樂趣,並不是全然枯燥乏味的! 在聽完三位老師的演講後,讓所有與會者更加了解到,當我們在課堂上教授數學課程時,可以用更多元的方式來引入數學,並且使得『學數學』是有趣的、生活化的,使學童更加喜愛『學數學』。